的專輯Home III

Home III

2017年7月26日 11 首歌

Home III

一生做音樂的人 回到一世牽繫的地方 時代的喧囂在歌舞昇平中隱沒 旅行者的腳步在百轉千折後靜默 35年音樂職人 羅大佑 2017年全新專輯 家III 大右音樂 X 種子唱片 2017.7.26 數位上線 1984 [家] → 2017 [家III] 10+1首慢工細活 羅大佑淬鍊半生第8張個人專輯 羅大佑説: 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。 第一個家,是父母給我們的家。 第二個家,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。 第三個家,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。 羅大佑回家了。1985年離開台灣,到2014年帶着妻小回台北定居,29年海外漂泊,如今落葉歸根。他説自己是搬家的專家,算一算搬過19次家,住過很多地方,以為會這樣流浪下去,沒想到最後還是回到台灣。 時間回到1984年10月,羅大佑發行第三張個人專輯《家》,温情內斂,顛覆前兩張經典《之乎者也》和《未來的主人翁》所為他帶來的“抗議歌手”、“憤怒青年”形象,“黑色旋風”不再黑色,《家》專輯封面的藍天與青草,讓許多對他寄予厚望的人錯愕。當時30歲的羅大佑承受巨大壓力,同時也覺得想説的話到達頂點,需要呼吸的空間。來年他創作完《明天會更好》之後便離開台灣—他生長的土地,遊走紐約、香港、北京等地,從人生的第一個家,去往第二個家,開始了多年流浪、創作、追尋的生活。 經過近三十年,人生起落,風雨飄搖,直到2012年,羅大佑的女兒Gemma在香港出生,2014年他帶着妻子和女兒回到台北定居,才來到人生的第三個家,人生走入一個新的階段的安定。 2017年,羅大佑推出慢工細活醖釀、製作13年的全新專輯《家III》,專輯主題跟1984年的《家》相互呼應,標誌着台灣一位重量級音樂創作人的離開和歸來之心路歷程。專輯的發行和種子唱片合作,從台北出發,再次讓大家聽見浸潤35年音樂的職人手藝,從音樂的細節、製作的完整、到旋律與歌詞的講究,都讓我們聽見這半生羅大佑所堅持的事情,一直都沒有改變。 “創作” 羅大佑:“有看法就會尖鋭,這次沒有。” 距離上一張專輯、2004年的《美麗島》已經13年,年過六旬的羅大佑再次推出全新專輯《家III》,我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就是:已經是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人生階段,為甚麼還要持續創作、出唱片?這張專輯的整體調性是温柔的、沉澱的,少了以往尖鋭犀利的主題,飄蕩多年、走入家庭的羅大佑彷佛洗盡滄桑,磨盡稜角,回到人生的最基本,他想説甚麼? 出身醫生世家,有醫生背景,雖然後來沒有當醫生,羅大佑的思維還是深深被醫生這門行當所影響。他習慣從問題的角度去看事情,去拆解它的節理,找出需要被看見、被處理的地方。如此應用到創作上,從事物、情感的微觀看到宏觀,羅大佑作品常有一個巨大的命題壓着,就像:連寫情歌都可以用年份來取名。他習慣看整件事、整個問題與時代的關係。 然而,來到《家III》這張專輯,我們卻發現:信息變得簡單了。這是一張減法的專輯。醫生拿掉放大鏡,拆掉心電圖,坐進家裏的客廳(但關掉電視)與人們聊單純只是人生的事。 只是反而,在這樣紛擾的環境,羅大佑更在意的是:“音樂可以傳達各種各樣的訊息、各種各樣的能量,音樂還可以做甚麼?”這是他到現在仍持續創作,所要尋找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。 身為一個做音樂做了35年的音樂職人,一生除了短暫幾個月的醫生執業,幾乎沒有做過其他事情。羅大佑不演戲,沒有經營其他產業,唯一一直在做的事就是音樂而已,他總説能做音樂是幸運的事。 “傳承” 羅大佑:“有人要我給年輕音樂人一些鼓勵,我覺得最好的鼓勵是:我直接做給他們看。我到現在還一直在做音樂。” 從35年開始做音樂到現在,對羅大佑來説,如今這是一個陌生的時代,但卻也因為陌生,他反而看到另外一個空間,看到像他這樣的年紀,在這個時代能做的事。不管是寫歌詞的方式、寫旋律的方式、唱歌的方式、提出意見的方式等等,都因為和時代不同,他就有了屬於他的空間。 這個行業還有很多在不一樣的階段能做的事情。年輕時候也許大鳴大放,創作如腹瀉,年長之後就速度放慢、沉澱,慢慢回歸到“人”的基本面,去反芻人會產生歌的真正原因。就像民歌的起源,來自於人要追求開心,來自於一種發泄,跟一種善念。是這些善念讓人們變得更好。我們這個時代,音樂越來越弱勢,它慢慢少掉了以前曾有的重量,與跟人的連結性。可是它還是被需要的,我們還可以用更長的時間去檢驗它。 現在寫歌,羅大佑跟最初一樣,依然堅持在音樂裏嘗試寫出沒人提出過的觀點,也依然細細琢磨詞曲的咬合度,一個旋律經過反覆推敲,直到自己再也改不了為止。他會思考寫一首歌在眾多歌裏,是否有其獨特的意義、存在的價值,是否説到一些別人忽略掉的事情。這樣的動機促使他不斷在音樂裏去琢磨,他説音樂是生活經驗的反應,許多思考來自潛意識,會在某個時刻於創作中展現出來。 在許多場合,會碰到一些人希望他給年輕音樂人鼓勵,而他覺得最好的鼓勵就是自己以身作則,繼續做音樂下去。如果連他都超過六十歲了還在繼續,年輕音樂人又有甚麼好不堅持的呢? “合唱” 羅大佑:“我不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好歌手,加入人聲樂器對我的支持是大的。” 羅大佑作品裏,從很早就開始有“合唱”的元素,而且越來越重要。這是研究他作品時不能忽略的一件事。 從最初羅大佑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好的歌手,他歸類自己的唱歌技巧偏向於平實的表達,並非高音可以很高,低音可以很低,技巧翻轉變化的類型。所以把“人聲當作一樣樂器”的製作方式,靠和聲可以讓音樂的範疇更寬,更有彈性。此外,在男女方面的配置,也更有性別之間的對話。 曾有人問羅大佑,很多人覺得你唱歌唱得不怎麼樣,為甚麼還要繼續唱歌?他説:“我不是想唱歌,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我可以做,有點勉強,但寫的有些歌別人不敢唱,我只好自己唱。”但他看待唱歌依然是嚴肅的,除了對眾人齊唱的執迷之外,近年開始研究一些個人發聲的方式,尋找更多喉嚨的聲音可以達成的可能性。 “為父” 羅大佑:“Gemma出生這五年,我笑的次數已經遠超過她出生前的58年。”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,羅大佑是一個不善溝通、不喜歡笑、情緒起伏大的人。生命經過許多劇烈的轉變,科技極速進步,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,跟他同輩的有些人在這樣的年紀,都不一定懂得使用科技了,更別提體力衰退等無法抗拒的因素。所以在成長曆程裏,開心對他來説,是奢侈的事。 女兒Gemma出生後,帶給羅大佑很大的開心,一種至今他仍無法確切清楚描述的感覺。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女孩,讓羅大佑這五年來笑的次數,已經遠遠超過他生女兒前58年笑的次數。女兒像是一根樁,將一個漂泊半生的男人,牢牢地釘回自己生長的土地上。羅大佑帶Gemma從香港回到台灣,希望她可以學好中文,而她給羅大佑強烈的被需要感,那跟愛情之間隨時可能不需要對方的關係,大不相同,戀愛畢竟比較沒那麼長久,在這裏得到一些,通常意味着在別處失去一些。可女兒永遠都會是女兒。因為Gemma的到來,羅大佑終於體會到父母當年生養自己的心境,那使他成為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人。 因此也許,延續這樣的人生狀態,《家III》這張專輯在潛意識裏,創作者探討着幸福的真正意涵。幸福跟快樂有甚麼不同呢?“幸福”是內在的一個狀態,不容易被打破,不需要笑,也不需要表現得很明顯。但“快樂”則是外顯的。一個人可以看起來很嚴肅,但他是幸福的;但一個人沒辦法看起來很嚴肅,卻是快樂的。Gemma讓羅大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,像是一條河流,綿延在後半生的生命裏。 過去羅大佑的專輯視覺多着重於意識形態、抽象、暗沉色調,把人藏在很後面。但到了這次專輯《家III》中他的人生狀態已經大大改變,所有需要把人藏在後面的元素都不見了。他的創作不再像年輕時候那麼尖鋭而大聲疾呼,取而代之的是歲月洗煉後的柔和與温暖。現在的羅大佑,有音樂職人的淡定和篤定,有家庭的温馨,有年長的洗煉温潤,音樂裏也透着一股平和之氣。比起墨鏡,他更適合透明地正視人羣;比起黑色,他更適合暖系色調。 因此,在專輯的造型上,過往他引以為標誌的墨鏡的比例降到很低,服裝的整體色彩也以明亮的白色、藍色為基調。照片拍攝地點有初夏陽光透亮的東京、寧靜灰白的台北、以及盛夏的宜蘭田野。 攝影師胡世山在東京代代木公園的林蔭草地、井之頭公園的湖上取景,捕捉羅大佑一家三口自然生活、遊樂的畫面。回到台北的一個陰天,拍攝羅大佑個人在城市裏行走,呈現個人的孤獨感與生活感。 而宜蘭的拍攝則是為了一張與1984年《家》專輯封面對照的照片。《家》的封面是攝影師杜達雄於覆雪的京都拍攝,羅大佑踽踽獨行的身影,正反映當年30歲的他的寂寞心境;胡世山則在宜蘭找到了類似的景,拍下羅大佑全家人行走的畫面,象徵:單身漢變一家之主。而地點由日本的京都回到台北的宜蘭,更有着落葉歸根的強烈寓意。 羅大佑三歲半時曾住過宜蘭,他仍記得當時遊玩奔跑之地。現在拍攝名為《家》的專輯照片,回到兒時的舊地,感懷之餘,也令人覺得命運好好玩。
有關Home III :

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的音樂來調整自己的心情,那就上JOOX在線收聽 Home III吧! 由 一同推出的 Home III 於 2017年7月26日 上架,收錄合共11 首歌曲,每首作品互相配合,造就這張完美的專輯!

default playlist img
季春四望夜雨愁2025年7月21日
default playlist img
雨夜落花2025年7月4日
default playlist img
望青春風2025年6月20日
default playlist img
春龍交響樂20242025年1月21日
default playlist img
愛・河・人間2023年8月4日